中庸:本來指做事不偏不欹、恰到好處,這里是中等人才的意思。
奩(音lián):鏡匣,古代婦女多用來收放梳妝用具。笥(音sì):用竹子或蘆葦編成的方形的盛物器具,多用來盛放衣物。杵(音chǔ):舂米用的一種木制的棒槌。將稻、粟米等放置在臼中,用杵不停地舂搗,可除去粗皮。舂(音chōng):此處指臼。
灼爍(音卓碩):聯(lián)綿詞,花盛開的樣子。蒙茸:聯(lián)綿詞,草茂盛的樣子。
九夏對三冬:夏季有三個月九十天,故稱九夏;冬季有三個月,故稱三冬。“九”和“三”也可看成虛數(shù),“九夏”與“三冬”都指時間很久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·泗水》。戲馬,臺名,亦名掠馬臺,在今江蘇銅山縣南,據(jù)說項(xiàng)羽曾于此馳馬取樂。
《晉書·卷八十五·劉毅傳》。蟠龍(盤龍),書齋名。東晉大司馬桓溫之子桓玄曾在南州修筑一書齋,上面繪滿龍的圖案,稱為盤龍齋。盤、蟠在此處義同。
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和《晉書·畢卓傳》。晉人畢卓酒后曾對人說,左手剝著蟹螯,右手拿著酒杯,漂游在酒池中,就足以了此一生了。擘(音bò),分開、剝開。蟹螯(音aó),螃蟹的兩個大前足,是下酒的美味。下聯(lián)見于《世說新語·企羨》和《晉書·王恭傳》。晉人王恭披著仙鶴羽毛做的披風(fēng),乘著軒車,在小雪中前行,孟昶在籬間窺見,說:這真是個神仙呀。鶴氅(音chǎng),用仙鶴羽毛制成的外套。
五老:山峰名,在江西廬山的南部,由五座小山峰構(gòu)成。三姑:山峰名,由三座小山峰組成,在今安徽境內(nèi)。金鏞:一種樂器,青銅鑄造的大鐘。